查看原文
其他

签赠丨不读这些,很难相信你能成为好老师!

教育时报 河南教师 2019-06-23



在中国五千年的

文明历史进程中,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对推进我国先进文化建设,

凝聚社会力量,

增加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期签赠嘉宾,

从卷帙浩繁的传统文化中,

撷取经典,

以名词解释的形式,

汇编成书,

精巧细致,耐人寻味。


一起来看看——


本期签赠嘉宾


曹加忠,安徽省泾县人,教育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宣城市名师工作室成员。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多篇,2006年参加安徽省高考语文学科命题。曾参与编写高中语文必修三、必修五及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高中同步练习》等。


崔俊杰,山东省烟台市“十大优秀读书人物”,烟台市家庭教育教研员、优秀班主任,山东省高考作文优秀阅卷教师,中国逻辑学会逻辑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教育改进社成员,出版有《名师解读山东省高考作文》等多部著作,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讲座100余场,受到普遍欢迎。


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

曹加忠  崔俊杰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萃》

曹加忠  崔俊杰  著

现代教育出版社


1.“天人合一”思想的转化与发展——顺应自然,敬畏自然


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人崇尚“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人一体,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其本质是指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和谐一致与根本统一。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曾明确提出了这一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达生》也提倡“与天为一”等。


目录(点击可放大)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以及人的发展不能违背大自然规律;人和人的发展只能依赖于大自然而存在,依赖于大自然而发展。个人以及人类社会只有在与大自然的相互调适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如果对抗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最终会受到大自然惩罚,这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2.“和而不同”思想的转化与发展——相互包容,求同存异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庄子不仅把与天地之“和”视作人生最大最美的追求,还把它视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孔子又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



“和”指的是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同”是指在对问题的看法上,一味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和谐友善。“和而不同”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不同”而“和”,才能形成多姿多彩的和谐统一;如果一味求“同”而不讲“和”,往往事与愿违。“和而不同”的本质就是多元并存和相互包容,这个世界只有多元并存才能互相吸收,互相推动,才有共同的发展。


3.“知行合一”思想的转化与发展——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在认知关系上,古代哲学家主张不仅要认识“知”,还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孔子反对言行不一,“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荀子认为“知轻行重”,“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他强调“知”的重要,“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但更强调“行”的重要,“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宋代朱熹提出知行应“并进互发”,“知与行工夫,须着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睹;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二者不可偏废”。


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学说,强调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要求人们既要认识“天道”“人道”,又要在生活中实践“天道”“人道”。


4.“民贵君轻”思想的转化与发展——以民为本,以德治国


孔子以“仁”为核心构建了庞大的“仁学”思想体系,“仁者爱人”体现了儒学以人道主义为出发点的对现世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思想也是相融相通的。孔子还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主张民为国本、本固邦宁,希望统治者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博施于民。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在民众、国家、君主三者之中,最值得尊贵的是民众,这是国家组成的基础;然后是国家,这是君主权力的范围;最后才是君主。


荀子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为邦本,就是要求行政者树立民本思想和公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得民心,实现德治;也只有做到敬德保民,关心百姓疾苦,才能达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5.“内圣外王”思想的转化与发展——修身养德,经世济民


儒家主张通过“内圣外王”的理想规范,以实现个人的理想人格。所谓“内圣”,是指通过内在的修为,也即内在的心性修养来使自身道德完美,达到至仁、至善、至圣的精神境界。



“内圣外王”的“内圣”反映的是一种君子内省、慎独式的道德理想与完美人格,而“外王”体现的则是一种有内在的修为所表现出来的悬壶济世、博施济众的一种情怀。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体现了君子对完美人格的锲而不舍的追求,这种追求反映出个人理想与社会政治理想的结合,这种结合是在当今时代塑造完美人格的终极目标,它反映出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理想的紧密结合。


阅读主张


曹加忠:“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学好语文,必须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读有文化含量的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语文学科内容的重要组成,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巨大的素材宝库。


崔俊杰:阅读经典,对于普通的人来说,并不一定是有什么创新的宏伟计划,而往往是出于对比较高级的智慧的追求。很难想象一个对唐诗宋词极少涉猎的人会成为一个大诗人。任何真正的创造者,总是从传统经典中吸取充分的资源与养料,作为自己创新的源泉。


荐完书,就该送书了!


送书规则:参与本活动的读者,请在文末留言区写下您对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留言被推送出且获得点赞最多的前10位将获得以上图书一本。一定要抢先啊!小编一定把留言推到不能再推……


书已经准备好了。预备,开始留言——


给您足够的顶起时间,4月14日至4月18日中午12点!4月21日揭晓获奖名单。



推荐阅读:


小学生的情商能有多高?这个学校开的情商课,让家长竖起了大拇指


对谁好转给谁丨孩子是否在伪勤奋?干货助Ta挑战中高考


春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